第462章 学术新星

朝着阳光追梦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Q小说网 www.3qbook.com,最快更新重启2007,从学霸到学阀最新章节!

    最后,也当然无愧于它王炸的效果。

    来自《Science》的这篇封面文章一出世,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说是扔下了一颗核弹,起码也相当于是一颗深水炸弹,将许多正潜心研究的学术工作者炸了出来。

    刨除耶鲁大学的通稿,社交媒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对这个成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来自吉利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卡尔玛?冯诺这样评论道:“超越了哈佛和MIT,耶鲁大学团队在基因工程领域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他们此次的研究成果给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在三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工具。”

    这话在某种方面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毛病,但作为吉利国的学府如此调侃米国的三所高校,未免没有拱火的意味。

    来自高丽国首尔大学的苏修闻教授也跳出来秀了一波存在感:“我想新西兰大学一定会感谢曼伦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这样以后就不用忙着手忙脚乱撤稿了。另外我注意到团队排在首位的第一作者Lu  Shixian,虽然之前没有听说过,但看起来似乎是我们高丽国的年轻学者。”

    若是说起拱火,这位苏教授可能是本能天赋发动,更尤有甚之。只不过他在国际上并无太大的知名度,说出来的话得不到太大的回响,评论的大多都是本国的一些拥趸。

    当然,就连陆时羡也没有想到,居然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为他们背书。

    也没有太过夸张,诺奖得主奥利弗?史密斯的评价非常中肯。

    “根据耶鲁大学的论文成果,我们之前在三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毫无疑问,它是一艘新的能够承载我们在基因编辑道路上走的更远的船舶。而我们之前已经囿于原地太久了,这是我近年来看到除了基因剪刀之外,为数不多能称之为进步的成果,让我们感谢提出这个创想的研究者。”

    史密斯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最让人铭记的时刻之一大概是让期刊评稿人亲自上刊进行道歉。

    除此之外,他也因为为基因“瞄准镜”-“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从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的获奖理由是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

    史密斯其实说的一针见血,实事求是的说,一个好的普适性研究工具大多数时候其实要比一个好的研究成果更为难得。

    因为他自己就深有体会,于是自己发明了基因剔除技术。

    过去获得这位大牛如此称赞的还是前不久“基因剪刀”的出世,他也曾发文称赞其是划时代的诺奖级别的成果。

    当然,陆时羡他们的成果还够不上Crispr-Cas9的层次,只不过是因为同处一个研究领域,这也解释了一位诺奖得主为何会这么关注他们的成果,并且亲自下场。

    不过,诺奖级别的成果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在大家都没什么产出的情况下,也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评选出当年最有突破性的成果。而现在登上《Science》封面的耶鲁,毫无疑问会很有机会。

    而在论文第一作者一众名字里面,作为顺位第一的陆时羡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无他,这就代表着贡献度。

    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核心人物或者说关键人物才能署名在这个位置。

    如果之前陆时羡还能自称籍籍无名,但他拥有三篇《Cell》,甚至首篇也是封面论文,无论如何他的名字已经在生物圈或是整个科研圈流传。

    再经过这次《Science》的封面论文,说起来他也是手握四篇顶刊论文的大手子了,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没有什么奖项,也没有亲身参与过什么上档次的学术会议。

    一次两次或者说三次可以说是运气所致,但第四次总会让人印象深刻,好奇心起。

    这一点,在不少人看见他在科学引文索引网站(SCI)留下的信息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播。

    顶级期刊总是拥有这样的魅力,只是不到半天的功夫,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成果就从大洋彼岸扩散到世界各地。

    华国各大媒体科技新闻频道再次对陆时羡进行了报道。

    “【震惊!学术新星陆时羡又发顶刊:已经第四篇!】”

    “9月28日,出生在华国金陵的学术新星陆时羡首发Science,这已经是他的第四篇顶刊,就在去年,陆时羡曾因在植物与病原体协同进化机制方向的研究,在数月内连发三篇Cell。”

    “据了解,到目前他年仅二十四岁。”

    尽管并没有太引起国内大众的关注,但起码在圈子里还是一笔不小的谈资。

    燕大。

    徐志鸿院士的办公室里,一个年龄比他稍小的老者拿着一本崭新的期刊不时露出意外之色。

    “这小子怎么回事?我还以为这次去耶鲁,他会消停不少。没想到这才过多久,就又弄出点动静出来,真是离谱啊!”

    “不过,这么好的成果他怎么不在国内拿出来,这次又白白便宜了耶鲁,我实在不能接受啊!”

    徐志鸿也在浏览桌上打印出来的期刊内容,听到他的话摇头失笑道:“老马,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老样子看不开啊。”

    “小陆要是在国内,你认为他能发的出来这种级别的文章吗?”

    老马本想倔强的说一句怎么不能,但话到嘴角却变成了:“要不咱们燕大也弄几台三代测序仪玩玩?”

    许志鸿听完,点点头又摇摇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都不在这个位置了,你现在跟我说也没啥用。”

    “而且实话说,你这个提议虽然不错,但暂且在国内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

    这话自然说的马玉恒失语,不过他也很清楚问题的答案。

    在国内?

    能发就见鬼了。

    因为现在压根就没有三代测序仪这玩意。

    目前能够完全吃透二代测序技术的都不算太多,才刚刚出现的三代测序仪,就连国外都还在观望的状态。

    更深一步想,是否能够通过立项也是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