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小说网 www.3qbook.com,最快更新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御史高翔挥毫泼墨,引经据典。
自商周至大明,洋洋散散万言书,写尽了精忠报国,高翔直言:“京军乃是天下之根本,树木之根干,不可折干而留百枝繁茂。”
“地方坐大,则割据显现,祸心难掖,不利朝廷。愿以前唐刺史之乱为鉴,不行裁撤之实……”
自裁军消息传出,奏折一封接一封,送入了武英殿。
朱允炆翻看了几本奏折,内容大致相同,不外乎渲染裁军不利。
理性地来看,这些话未必全是虚言。
洪武年间朱元璋数次北伐,打击了北元主力,但因中原马匹匮乏,为形成军事优势,增兵便成为必然。
加之当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的战乱之中,不少人逃至大明沿海,成为了倭寇,为保沿海,一批卫所建立起来,京军规模也进一步扩张。
到了朱允炆上台,冗军已成为了一个顽疾。
朱允炆作出裁军的决断,也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历史与实际的判断。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指挥的捕鱼儿海之战,消灭了北元主力,自此之后,北元陷入衰弱期,蒙古正统鞑靼部落只能被迫与瓦剌部落联合,避免被明朝吃掉。
胆战心惊的北元此时已没有了勇气与实力南下,沿海的倭患看似严重,实则只是因为分散,面广带来的严重,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威胁,几千人几万人进攻东南沿海的情况并不存在。
此时让朱允炆真正顾忌的,只有藩王及其三护卫。
朱元璋老婆很多,孩子也多,导致朱允炆叔叔二三十个,但总的来说,真正威胁到朝廷统治的,只有九大塞王,即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再加一个内地藩王之首的周王!
从历史记载来看,一些藩王虽然干过不法事,多少有点心理变态,但总归没造反的心思,算不得威胁。
真正让朱允炆在意的,只有一个最大的隐患:燕王,朱棣!
对付燕王,老弱病残是用不上的,疲师弱旅也是不可行的。
唯有一途:淘弱留强,军制革新!
朱允炆不想走历史的老路,正所谓:不作死,就死不那么快。
只要自己不动手削藩,朱棣就不可能短时间蹦跶起来,有时间,慢慢谋划就是。
对于这些奏折,朱允炆不用查也知道,这背后一定有着武勋的影子,即将失去利益的他们,便如摆在磨盘上的猪,免不了喊几嗓子。
“启禀皇上,翰林侍讲方孝孺求见。”
内侍禀告。
朱允炆答应一声,一位约莫四十岁的清瘦男子,身着九品绿色盘领公服走了进来。
这就那个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
若不是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恐怕后世历史学家,必然将其归入到李景隆之流,间谍、无能、白痴一类的帽子,肯定是少不了。
方孝孺,年幼时便有“神童”之名,后拜在宋濂门下。
宋濂被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
按理说,方孝孺被朱元璋重视,两次召见,应该官运亨通。
可朱元璋偏偏不用方孝孺,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挂了之后,又留给了孙子,也就是现在的朱允炆。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若真的按历史发展,朱棣攻入京师,方孝孺将会和八百多人,一起共赴黄泉。
说他是忠臣,没错,绝对没错!
他面对朱棣的屠刀时,浩然正气,自是无人可敌。
他的信念,便是“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的士子信念。
宁死不屈,宁死不从二主!
只是,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匹配,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他的那些“忠言”,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可又能怪谁?
他只是一忠心的书生,而非是将才!
朱允炆赐座之后,看着方孝孺,他虽面色枯黄,但双眼却炯炯有神,意志坚韧,说道:“方先生此来,可是为了裁军之事?”
“裁军有利,臣非为裁军,而是为文治而来。”
方孝孺正色道。
“哦?文治吗?还请先生细说。”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方孝孺。
方孝孺侃侃而谈,道:“臣久居偏僻之地,初至京师,蒙皇上恩赐,担翰林侍讲,见皇上敦儒修文,意在文治。而臣以为,若行文治,则应尊“礼”而行。”
“先生是何意?”
朱允炆皱眉。
方孝孺坦言道:“皇上召燕王入京,可是意在削藩?”
朱允炆看着方孝孺,并没有说什么。
方孝孺作揖,道:“臣恳请皇上,万万不可。燕王虽是塞王之首,然其并无过失,若召至京师强行削藩,于礼不周。况太祖离去只是月余,皇上便对塞王动手,恐寒人心。”
朱允炆摆了摆手,笑道:“先生多虑了,朕召燕王入京,实则是弥补先前之过。我朝尊仁孝之道,帝王之家若无法做到,如何表率万民?”
“当真?”
“自然,为免燕王担忧,朕下令裁京军十万,以告诸王无意削藩,同时,以军充民,开荒南山,岂不更好?”
“吾皇圣明。”
方孝孺惊喜跪拜。
朱允炆打发走了方孝孺,结果齐泰、黄子澄又来了。
两人听闻裁军十万的消息之后,更是惶恐不安,连忙上书,只不过朱允炆没有理睬两人的奏折。
两人见没有回音,便直接到武英殿求见。
“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裁军……”
“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说得朱允炆都有些发愁了。
到最后,没办法了。
朱允炆夸赞了两人忠心耿耿,表示绝不会影响京军战力,纵有削减,可从边关调虎狼之士,才稳住了两人。
等两人走后,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这是右副都御史袁泰所写,其中有一句“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这是攻击解缙来京城奔丧的。
也正是拜这位老兄一封奏折,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后来修撰《永乐大典》的解缙,被赶到了甘肃吃沙子。
朱允炆嘴角露出了笑意,轻轻说道:“解缙啊,要不要给我修撰一本《建文大典》,呵呵。来人,命解缙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