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三思五狗

南瓜乌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Q小说网 www.3qbook.com,最快更新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

    在大唐王朝的开国篇章中,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赫然是太原起义的元勋功臣之一,膝下共育有五位子女,而武则天恰好位居第四,夹在兄弟姐妹之中。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就是荣国夫人,乃是武士彟的继室,仅育有三位千金,武则天及其两个同母妹妹。至于家中两位公子,则是武士彟原配所遗留下来的血脉。

    不幸的是,武士彟辞世后,这对异母兄弟武元庆和武元爽对待杨氏与她的三个女儿颇为苛刻无情。因此,当武则天登顶皇后宝座后,她瞅准时机,巧妙施展手腕,将这两位冷漠的兄长流放至边陲荒芜之地,委以闲职,以此报复他们过去的虐待行为。

    武则天并不满足于仅仅主宰宫廷,她的目光更瞄准了庙堂之外的广阔天地。这位内心饱含壮志的女子,试图进一步插足朝政,挑战着封建礼教与权力秩序的底线。这样的野心与挣扎,无疑让她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陷入了矛盾与困境,也为她的传奇人生铺垫了更多悬而未决的悬念。

    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意图涉足朝政的女性统治者们往往依赖外戚势力来稳固手中的权力,然而武则天却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她不仅没有倚仗两位胞兄的力量,反而亲手将他们逐出朝廷的核心圈子,此举无疑引发了一个疑问:究竟谁将成为她在朝中安插的眼线,替她洞察风云变幻?

    谜底揭晓,武则天选定了自家血脉中的特殊人选——她的外甥贺兰敏之,这个由姐姐武顺所生的年轻才俊。在那个讲究宗法伦理的时代,尽管外甥相对于侄子而言亲缘略疏,但他终究还是家族内部的一员,较之毫无瓜葛的外人更为可靠。

    为强化贺兰敏之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将来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武则天果断采取行动,不仅命他改姓武,还将他立为已故父亲武士彟的合法继承人,封为周国公,地位显赫一时。

    命运的轮盘并未按照预期转动。一件意外之事,犹如晴天霹雳,将武则天与她悉心栽培的贺兰敏之推向了对立的两端。原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竟然忍痛割爱,将亲姐姐武顺送进了唐高宗的寝宫。这一举动本是为了稳固自身权益,未曾想,由于武顺与唐高宗的关系,另一位家族中的女子也随之进入了帝王的视线,这个人便是武顺的女儿,亦即贺兰敏之的同胞妹妹。

    在皇宫深处,武则天的心头笼罩着一层难以言说的阴霾。她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贺兰敏之那个野心勃勃的妹妹,竟妄想成为高宗的妃子,堂而皇之地跻身后宫。这无疑是挑战了武则天的权威,触动了她心底最深处的忌讳。

    愤怒之下,武则天决定出手。她悄无声息地下了毒,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外甥女送上了不归路。消息传开,整个皇宫都为之震动,而贺兰敏之更是心如刀绞。

    他很快就猜到了真凶是谁,但面对权势滔天的武则天,他无计可施,无法直接报复。心中的怒火却越烧越旺,贺兰敏之决定从武则天的身边人下手,让她也尝尝失去亲人的滋味。

    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贺兰敏之趁着表妹太平公主去见外祖母的机会,悄悄潜入了公主的府邸。他找到了公主的侍女,用暴力侵犯了她。也有传言说,那晚他甚至对太平公主本人下了手,但真相究竟如何,已无人知晓。

    接着,又在太子李弘的大婚前夜,贺兰敏之再次出手。他趁夜潜入了太子妃的寝宫,用同样的手段对她进行了报复。这一连串的恶行,让整个皇宫都笼罩在了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

    而武则天,虽然心知肚明,但面对贺兰敏之的疯狂报复,她也无可奈何。这场宫廷的较量,似乎才刚刚开始……

    在这重重迷雾的宫廷之中,贺兰敏之不仅犯下了许多令人发指的大罪,竟然还胆敢与外祖母有着不齿的勾当。这些罪行,在宫廷之中传得沸沸扬扬,让人瞠目结舌。

    武则天听闻这些消息后,愤怒到了极点。她再也无法容忍贺兰敏之的所作所为,于是下令将他流放至遥远的闽南之地。然而,她心中的怒火并未因此平息,反而在途中秘密下令处死了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的死,让武则天在朝堂上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代言人。她再次陷入了沉思,开始寻找新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时,她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但可惜他们都已经病死于任上。

    于是,武则天将目光转向了她的两个侄子——武元爽之子武承嗣和武元庆之子武三思。武承嗣的名字寓意着要继承家族的荣耀,他继承了武士彟的周国公之爵,起点自然比武三思要高。武则天对武承嗣寄予了厚望,将他视为自己新的得力助手,更加重视他的存在。

    在武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立太子一事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身处这场政治旋涡中心的某人,因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最终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不久便黯然离世。

    随着武承嗣的离世,武三思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武氏家族的新代言人。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手段,开始在朝廷中独揽大权,权倾朝野。

    然而,就在武三思权势如日中天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打破了这平静的局面。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一场震惊朝野的神龙政变,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扶植李显登基,李唐王朝得以复辟。

    按照常理,经历了武周时期的动荡,新上任的皇帝应该会对武氏家族进行打压,甚至可能下令屠灭三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复辟后的中宗皇帝李显并没有对武氏下狠手,反而让武三思再次权倾朝野。这一举动,无疑给朝廷带来了新的变数,也让整个朝廷笼罩在了一层迷雾之中。

    武三思能在政治舞台上再度翻云覆雨,其背后交织着三个女子复杂且关键的影响力,她们分别是中宗皇后韦后、才华横溢的昭容上官婉儿,以及备受宠爱的安乐公主李裹儿。

    提及上官婉儿,这个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她出身名门,系前朝宰相上官仪的遗孤,因其祖父遭武则天清算,她幼年即沦为宫廷奴隶。然而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与深厚的文学素养,上官婉儿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青睐,进而跻身权力核心,涉足政坛。

    武则天驾崩后,精明的上官婉儿深知权力平衡的重要性,遂巧妙地将武三思引入韦后的视野,二人很快便有了不可告人的私情。这桩肮脏的政治联姻在皇宫内迅速传开,武三思与上官婉儿、韦后之间的种种暧昧行径几乎成了宫中公开的秘密。

    忠厚老实的唐中宗李显对此似乎浑然不觉,或者选择有意忽视,任由武三思借助这层裙带关系,在暗流涌动的宫廷中悄然重塑势力,步步紧逼,再登高位。这一系列隐晦复杂的宫廷内幕,构成了一个围绕权力与欲望展开的悬疑画卷,而武三思的再度崛起,无疑成为了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章。

    在唐中宗历经波折重返帝位之后,韦后效仿先辈武则天,对朝政之事伸出了染指之手,野心勃勃地觊觎起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图成为第二个武曌,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谜雾重重。

    他们的幼女李裹儿,自幼在父母膝下承欢,深受中宗与韦后的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犹如毒药,滋养出她骄纵专横的个性。长大后,她顺理成章地嫁入权贵之家,成为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训的妻子,这桩婚事更是加深了韦后与武家的利益勾连。

    然而,由于太子李重俊并非韦后亲生,他的存在对于韦后及武三思等人来说,宛如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密谋策划,利用李裹儿的嚣张气焰,挑唆她侮辱太子,甚至当众羞辱他为仆役,以此削弱太子的威望与地位。

    在此期间,安乐公主李裹儿不止一次地恳求中宗废黜太子李重俊,竟然提出要破天荒地自立为皇太女,进一步加剧了宫廷内部的紧张局势。

    正是通过韦后与这位极具野心的女儿——安乐公主的亲密联盟,武三思得以在政局动荡中找准时机,一步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他悄无声息却果断有力地清除了当年协助中宗复辟的五大功臣,即那五位曾发动神龙政变的肱骨重臣,从此武氏家族在朝廷的影响力如日中天,令人胆寒的阴谋与权斗在大唐王朝的宫殿深处愈演愈烈。

    回到唐王朝历史的转折点——公元705年,五位英勇智谋的重臣在洛阳城中发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他们联手迫使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成功恢复了李唐王朝的江山社稷。这五位扭转乾坤的英雄分别是张柬之、崔玄暐以及敬晖、桓彦范、袁恕己。

    当唐中宗重新登上皇位后,这五位功臣自然而然地占据了朝堂的核心位置,成为炙手可热的宰辅,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掌控权。但此时,韦后与武三思这对野心勃勃的同盟,为了实现全面控制朝廷的目的,必须清除这五块屹立在权力路上的巨石。

    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阴险的计谋,先是以甜言蜜语说服唐中宗,将五位功臣一一册封为郡王,看似荣耀,实则是剥夺了他们继续参政的资格:崔玄暐加封博陵郡王,张柬之受封汉阳郡王,敬晖变为平阳郡王,桓彦范被授予扶阳郡王称号,袁恕己则成了南阳郡王。

    即便如此,五王的政治影响力依旧深入人心,难以轻易消除。于是,武三思开始实施更为冷酷的清洗计划:首先,他巧妙地将五位郡王调离中央,任命为地方刺史,表面上是让他们治理地方,实则是让他们远离权力核心。

    紧接着,武三思又设下圈套,利用诬陷手段宣称五人密谋废黜韦后,导致五王再一次遭受贬谪,被发配到遥远且环境恶劣的地方担任司马,以此彻底打垮他们的精神与身体。

    不过,武三思夫妇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密谋决定,由擅长草拟文书的上官婉儿执笔,伪造一道诏书,派遣周利贞以右御史台代理的身份,秘密奔赴岭南,执行暗杀张柬之等人的任务。

    幸运的是,张柬之与崔玄暐在贬谪途中因病离世,免遭毒手,但剩下的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就没那么幸运了,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血腥的厄运。

    在群山环绕的贵州深林里,周利贞与逃亡途中的桓彦范狭路相逢。他下令属下将桓彦范紧紧捆绑,然后将他拖拽在新砍伐的竹桩荆棘之上,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皮肉撕裂的惨叫声和血浆飞溅的场景,直至桓彦范全身被竹桩刮削得只剩下森森白骨,奄奄一息,最后被无情的乱棍终结生命。

    与此同时,敬晖的命运同样悲惨,他遭受了更为残酷的刑罚,被人以锋利的刀具一片片剥削肌肤,直至体无完肤,生命的火焰在极度痛苦中熄灭。

    相比之下,袁恕己承受的折磨尤为漫长而剧烈。他被迫饮下致命的野葛藤汁液,剧毒侵入体内,痛苦犹如地狱烈火焚烧,他在地上翻滚挣扎,双手抓挠泥土,指尖的指甲在绝望的挣扎中悉数磨损,直至出血如泉,最后在筋疲力尽之际,被硬生生地以竹板击打致死,他的死状最为凄惨,痛苦程度远超他人。

    尽管手段残忍,周利贞却因成功诛杀了这几位曾经颠覆朝廷的五王功臣,而在返回京师之后受到了主上的嘉奖,他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权力更大,地位更显赫,但这背后所掩盖的罪恶与黑暗,却愈发显得深不可测,引发了世人对宫廷内部阴谋与复仇故事的无尽揣测与议论。

    在李唐王朝复辟的浪潮中,王同皎,这位承载着皇室荣耀的驸马,正是中宗第三公主的夫君,同时也是中宗复辟的一大功臣。然而,面对韦后与武三思日益嚣张的专权行径,王同皎心中的正义感驱使他萌生了铲除武三思的决断。公元706年的某一天,他秘密邀请了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一群志同道合的义士,在自家府邸中策划了一场大胆的刺杀行动——计划在武则天丧葬仪式上,安排暗藏的弓箭手伺机射杀武三思。

    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秘密行动计划没能逃过悠悠众口,很快就如病毒般传播开来。

    提及唐朝文坛,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宋之问,他的弟弟宋之逊同样为人所知。兄弟俩曾因攀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氏兄弟而误入歧途,在神龙政变后遭到清算,被迫背井离乡,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南疆之地——岭南。

    就在这样的逆境中,胸怀侠义的王同皎伸出援手,接纳了宋氏兄弟,让他们在自己的府邸中避风头。然而世事难料,宋之逊在府中无意间撞见了王同皎密谋刺杀武三思的秘密谈话。

    经过一番纠结与衡量,宋氏兄弟私下进行了密谈,最终决定出卖恩人王同皎,向武三思告发了这一可能颠覆朝廷格局的重大阴谋。这一背叛之举,如同蝴蝶振翅,引发了一系列未知的连锁反应,也让王同皎及其同僚们的命运笼罩在了更为扑朔迷离的阴影之中。

    在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中,不仅宋氏兄弟背叛了王同皎,另一个共同密谋的参与者冉祖雍,也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弃盟誓,将王同皎的刺杀计划透露给了武三思。得知真相的武三思暴跳如雷,立刻指示心腹校书郎李俊编织谎言,向中宗李显进谗言,声称王同皎蓄意谋害武三思,下一步还要废黜韦后。

    中宗听信谗言,下令由监察御史姚绍之负责彻查此案。然而,未曾料到的是,姚绍之在审讯过程中,竟然采取了极端手段,残忍地打断了王同皎挚友张仲之的手臂,并捏造证据指控张仲之企图谋反,借此坐实了王同皎集团的所谓叛国罪名。

    最终,王同皎及其同谋者们均被冠以谋反罪名,惨遭无情诛杀。而在这场权力纷争中倒戈的宋之逊、冉祖雍、李俊以及滥用职权构陷无辜的姚绍之,纷纷投入了武三思的羽翼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他忠实的爪牙。

    这伙人与冷酷无情的酷吏周利贞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他们被视为武三思手中助纣为虐的鹰犬,被百姓愤恨地称为“三思五狗”,其名号成了权术与背叛的代名词,流传于世。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身处韦后与武三思的双重高压之下,每日如履薄冰,恐惧与愤慨交织,终于决定放手一搏,展开一场生死攸关的逆袭之战——景龙政变。

    李重俊集结了一批忠诚部下,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首要目标锁定在了武三思父子身上,政变部队迅疾突袭武府,成功将武三思及其子一举击杀于府邸之内。随后,他们打着翦除上官婉儿、韦后以及安乐公主的旗号,气势汹汹地朝着皇宫挺进,意在彻底铲除阻碍自己登上帝位的势力。

    天不遂人愿,这次政变最终未能颠覆乾坤,以李重俊的悲壮牺牲宣告了失败。

    武三思,这位权谋家曾毫不掩饰地说过:“我不在乎谁是善谁是恶,对我来说,只要对我唯命是从,那就是好人!”——《旧唐书·外戚传·武三思传》中记载了他的这一段冷酷言论。

    正因为秉持着这样的价值观,武三思成功地收买和驾驭了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他们对武三思俯首帖耳,甘心为其所用。人们口中所说的“三思五狗”,其实只是众多依附武三思的权贵中较为知名且臭名昭着的五个人物,他们也许并不是所有附庸者中权势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但却充分揭示了那段时间里围绕皇权滋生的丑陋与贪婪。

    武三思去世后,那些曾对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党羽们迎来了清算的日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揭露出来,没有一个人能够侥幸逃脱。这其中,罪孽深重的周利贞尤其具有代表性,他的恶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黑暗面。

    时光流转至唐玄宗治下,敬晖之子敬让,一直怀揣着为枉死的父亲讨回公道的决心。敬晖曾因反抗韦后与武三思的专权而惨遭周利贞之手,这桩积压已久的血海深仇始终萦绕在敬让心头。终于,他鼓足勇气,向朝廷申诉,揭露了周利贞的滔天罪行。

    唐宣宗接到敬让的诉状后,深感其父敬晖蒙受的不白之冤,经过一番慎重考量,毅然决然地下达了对周利贞的死刑判决。于是,这位曾追随武三思、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酷吏,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末日审判,以一种颇具警示意味的方式,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