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年少不识苦滋味

水美楼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Q小说网 www.3qbook.com,最快更新水烟壶最新章节!

    苦的滋味,在少年时莫过于没有吃食。

    对于吃的痛苦的体验,先是从听觉来的。长辈们说起那段缺吃少食的辛苦路,听着听着也不免心里凄凉。阿婆四十多岁就是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了。阿公为了混一口饭吃,和一伙人去了海南,听说发黄肿死在了半路,至今家里连墓地也没有。大伯十来岁跟着人家飘洋过海下了南洋,到死也没回过家乡。大姑和姑父因为捱不住饥饿,连教师也不当了,回农村耕田。山坡上哪些草根、树叶有毒,哪些枝丫的嫩芽可以吃,阿婆很早就教我辨认。她说得那么头头是道,我听得也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她又含着泪水补了一句,“野菜还是不吃的好,那东西越吃越觉得饿,越饿越吃,晚上睡觉直流口水咧。”

    不知是阿婆教导好,还是我天性聪慧,我从小便学会了野外觅食。春雨下了,天刚蒙蒙亮,我拿把小铲子扛着一只竹箕向小河走去。河两岸是野生的竹林,地里的笋芽要破土了,开始挖竹笋了,竹笋切成薄片,泡在水里一两天,可以鲜炒着吃;那挖的竹笋多了,也可以熏成笋干。即使别人赶了头早,我也能从松土的半点蛛丝马迹或林子深处掏出笋芽来。竹箕从不落空。

    下雨的时候,农村人待在家里,干得最多的还是做豆腐。东家洗石磨了,西家也开始泡豆子了,家家都忙着,孩子都乐开了。那些日子,我懂得了黄豆全身都是宝,豆浆做成豆腐,浆水上面那层用筷子一刮就成了腐竹,豆腐渣可煎成饼子,豆皮拌着姜叶煮熟了也是一道菜。我打小对食物没有什么挑剔,只觉着有吃的就行,新鲜的就好。细的,粗的,软的,硬的,都那么有滋有味。

    阿婆不懂得什么是儒家思想,也不知道中国有个孔子先生,她不识字,但她会念《三字经》,念起来就象唱歌那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她常常对我说,小孩子不要去守别人的吃,看着别家吃东西,要赶紧走开;自己家有吃的,不管人家是在这里作客,还是路过,都要先端给别人吃,自个儿再吃。

    我疑惑地问,为什么对人家和对自己不一样。阿婆答,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错不了,要不别人说你没家教呢。我那样做了,我却错到心底里去了。

    农忙的三月又是青黄不接的三月。但那个三月,我有了同学,她们吃过午饭又来上学了,看见我还在躬着腰一撮一撮地插秧,一个个跳进田里,一字拉开来帮忙,虽都是小学生,可那个不是一会走路就上山下田的,一群小孩的阵势仿佛回到了生产队。很快,一垄田里都插满了秧苗。虽然有些东倒西歪,爸妈也不计较,催我快回家吃饭去上学。

    我想啊,阿婆不是教导我要好客吗,同学们帮了忙,更得叫上她们一块去家里吃饭了。我热情地邀请她们,一进家门就揭开锅,拿筷,端碗。她们也饿了,大概回家也没多少吃的,个个如老虎下山,人人嘴里都在不停地嚼,脸上又不断地笑。

    “楼儿,楼儿。”阿婆提着一只潲水桶回来,进门后桶也不放下,扯着我进了里间。“锅里的都给同学们吃了,你爸妈回来吃什么啊。”我惊慌得舌头都僵了。

    妈也回来了,她拉开阿婆的手,“不吃也吃了,都是孩子,都饿,别让她们听见了。”

    “那大人怎么办?一天吃多少米都量着呢,总不能把明天的米吃了,这十头半个月都得耕田种地,哪一天不吃都没力啊。”

    “那就把留给晚上的米拿来煮了吧。”

    “也只好这样了,下午你们还要出工呢,晚饭就不吃了。‘人是一盘磨,睡下就不饿’。晚上早点睡吧。”阿婆叨叨唠唠,一脸无奈。

    阿妈沉默了。我的眼泪大滴大滴地滚下来。

    那一晚,我呆呆地躺在床上,席下的稻草让我闻到了米的清香。我听见阿爸的水烟筒抽得格外地猛,“咕咚,咕,咚……”像小学阁楼上的大吊钟在敲。我听见阿婆的水烟壶不停地响,“嘟、噜”,“嘟、噜”。我听见肚子在瘪瘪地叫,我迷迷糊糊地睡去。那一夜,我梦见我进山砍柴,丛林密树中迷路了,不知走了多远,天黑了还在山里转,无意中发现一块大崖石有条可容身的细缝,挤进去原来是个山洞,里面堆满了食物,一袋袋的谷子,一块块的熏肉,我拼命的抱,又怕强盗回来,又慌张地跑,一路跌一路撞,跑到半路就唬醒了。

    也是另外一个三月,阿婆病了,不得不住院。爸妈匆匆把她送到镇上的医院,又匆匆地回去了,家里要泡谷种,要犁田,耽误了农时一季就荒了。我背一小捆木柴,拎一小铝锅,跟在后面。临走的时候,爸把十块钱放进我手里,说:“你虽小,很懂事了,把阿婆照顾好。明早到圩上买点新鲜的瘦肉,熬点汤。”我接过钱,神色庄严地点点好,一瞬间,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了我的价值。

    肉买回来了,可刀很钝。这是医院灶房里的一把公用菜刀,又大又重,锯来锯去也没切好一块肉。同在灶房里煮吃的人看见了,笑笑:“你这孩子,可怜见的,人还没刀重呢,怎么切。我来帮你。”那人拿过刀,三下两下便弄好了。生火的时候,由于没有碎柴草引火,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吹火吹得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脸上、脖子上沾满了烟灰。

    是夜,我和阿婆挤在医院走廊过道的一张临时床上。院子里的树影影绰绰,月色溶溶,高高的一轮满月,在深蓝的夜空中分外地白亮。阿婆的手摩挲着我的头,喃喃私语:“楼儿,勤奋读书,读书是你的唯一出路,读好书才能进城吃公粮去。别象大姑那么傻,吃上了公粮还跑回来。捱了一时的苦就不用捱一世的苦了……”

    阿婆的叮咛点燃了我的希望,我开始有了理想。无数个夜晚,当我趴在煤油灯下,我唯恐学漏了一个字。无数次清晨,我一圈又一圈地绕着球场跑步,我在心底里暗下誓言,要锻炼好身体,一定要考上大学。虽然每月从家里背三十斤米到学校,一天一斤米,一元菜钱;虽然晚上下了自习课,肚子饿得难受时嚼半根萝卜干,再喝点白开水充饥。因为有了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力量,这一切都不算得苦。

    当我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离开村庄,村里的人送出老远,他们庆幸我跳出了农门。我却知道,我的心没有走,因为我的根在那里,那里有生我养我的土地。

    多年以后,当我真正懂得那句俗语“当了家方知柴米贵,生了儿方知父母恩”,重新打量那些流去的苦,想用大鱼大肉去孝敬年迈的父母,补偿那一顿因为我而没得吃的晚饭时,他们已经两鬓斑白,牙齿脱落,还有高血压、心脏病,想吃也吃不了,吃了也受不了。

    世事总是让人的心愿残缺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