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戏魂 (未)

梅村 / 著投票加入书签

3Q小说网 www.3qbook.com,最快更新院上坟最新章节!

    第二天,乾隆派出护送小玉兰秘密南下的正白旗参领,带着一封信匆匆回宫复命。他告诉乾隆,景山的小院已经乱成了一团,昨天夜里,小玉兰偷偷从小院离开,那的丫鬟宫女竟然都没有发现,今天一早发现时,桌上只剩了一封信。为这事,主事的宫女已经悬梁自尽,其他人参领把他们交给了内务府,全收押了起来。

    小玉兰自己走了?这情况让乾隆大吃一惊。乾隆连忙打开那封信,信上字迹清秀工整,足足有三页之多,确实是小玉兰的笔迹,但显然是早已准备好的。信里的内容无非是向乾隆道别,同时解释了自己没有遵照乾隆安排的原因。一是,自己进宫前,父亲曾告诉自己,他在北京有个海宁的同乡,做些药材生意,是他过命的朋友,可以投奔。小玉兰打算托他帮助自己回去。这样,自己的去向宫里的人不会知晓,可以免去很多麻烦。

    二是,自己还无法接受离开骨肉的痛苦,打算先去天目山找一位净月师太。自己三年前与净月师太有过一次偶遇,她曾为自己算过一命,自己今天的际遇与净月说的一般无二。想来想去,应该是宿命难了,想再去拜访一下她,也许从她那里可以得到一些宽慰。

    三是,她不准备再回广泰班,既然要隐瞒这件事,索性彻底一些,从此隐姓埋名,恳请乾隆不要在派人找她。

    小玉兰还说她带走了所有的曲谱词牌,希望能让这些戏流传下去,恳请乾隆好好照顾自己的儿子。

    看完信,乾隆颓然靠在椅子上。以她对小玉兰秉性的了解,她的不辞而别也在情理之中,但她一个孤身女子,又刚刚产子数天,如何能出的了戒备森严的景山?难道又是当年的女扮男装?小玉兰是个心里憋不住事的性格,她虽比寻常女子多一些生活的历练,但并没有什么离奇的经历。如果真有净月算命的事,为何自己从未听她提起过?

    关键是他与小玉兰有个一年之约,为什么信里她只字未提?重重疑点让他不得不怀疑信的真实性。可他为难的是,这件事本身就是秘密安排进行的,没有理由大规模的彻查,如果这封信是真实的,他的彻查岂不是不打自招?无奈之下,他只有让那正白旗的参领,火速去找那个在北京做药材生意的海宁客商,一定要查出小玉兰的下落。

    几天之后,乾隆听到了他最不愿听到的消息,整个北京只有一个做药材生意的海宁客商,但这个人根本不认识什么广泰班的吴敬初,而且这个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海宁,十几年没有回去过。

    几个月后,参领又带来了新的消息,天目山没有什么叫净月的师太。广泰班的吴敬初也没有见过女儿回来,他也从没有做药材生意的同乡好友,更不认识什么净月师太。

    不知为什么,听到这些消息,乾隆并不觉得惊讶。他内心里反而希望信里的内容都是小玉兰编造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不再派人寻她。可如果这封信彻彻底底就是假的呢?乾隆固执的一次次否定这个让他心魄俱寒的想法。

    私访小玉兰的事整整秘密进行了一年,乾隆所动用的正白旗特务网的人力,几乎和调查天地会的人力相仿,以至于朝堂上慢慢流传出一个新的说法,天地会的人已经潜入了宫里。让乾隆哑然失笑的是,这个传言一出,再没人琢磨储君之位的事,后宫反而是一片祥和之相。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对小玉兰的思念之情,也许说是对她的下落之谜成了难了的心病。第二年,他还是决定按照当年之约下了江南。

    天子移驾,惊扰的百官,倒霉的是百姓。朝中的忠直之士纷纷上书劝谏,希望皇上体恤民生,收回成命。但这一次,以往从谏如流的乾隆显得非常固执,一一驳回了奏本。很快,关于皇上下江南真实目的传言流进了朝臣的耳朵:乾隆南下是为了秘密布置对天地会的撤底剿灭,安抚江南士子。这事关国本的原则问题,没有人再敢表达反对的意见。

    但这一次南巡,依旧令乾隆失望,没有找到任何小玉兰下落的线索。四布的眼线否认了广泰班的人与小玉兰有任何的接触。乾隆甚至在扬州征召了江南大部分出名戏班,也没有听到熟悉的曲牌。

    乾隆并没有就此放弃,之后又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江南之旅,但小玉兰如同一缕淡淡散去的清烟,只存留在乾隆的记忆里。

    又是几年过去,崇庆皇太后告诉乾隆,自己有时在深夜会突然惊醒,听到宫外传来如歌如泣的唱腔,正是小玉兰曾经唱过的《石头记》里的曲牌,皇太后的意思非常委婉,是在劝乾隆小玉兰恐怕已经不在人世了。

    有一年的中秋晚上,乾隆,太后与嫔妃们上景山赏月。那一次乾隆心情不错,酒多喝了几杯,被凉风一吹,有了几分醉意,就倚靠在椅子上打了个盹。

    半梦半醒之中,乾隆隐隐听到了十分熟悉却又很多年没有听到的唱腔。空灵,忧怨又有几分的无奈。而整个山中的树木,都像是为这曲调伴奏,乐音围着凉亭久久不散。

    乾隆一下清醒了不少,站起身,手扶着凉亭的围栏,向外张望,可除了晃动不止的巨大树冠,又那里有一个人影?

    乾隆不得不接受了小玉兰已经辞世的现实,命人做了个灵位,就摆在当年小玉兰住过的小院里,每到年节便来祭拜一下。

    而乾隆的思念之情,不久就化为了对当年还叫善保的儿子的关注。也许是善保的血统所赐,他很小就体现出了方人的本事。三岁那年,名义上的母亲因难产而死,给他留下了个刚出世的弟弟。

    之后,他的父亲常保开始酗酒挥霍,很少管两个儿子,常保家道中落,穷得靠变卖家产生活。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常保也病死。本来由善保的叔叔代为抚养两个孤儿,谁曾想,他那叔叔侵占了房产之后,便不再理会善保兄弟二人的死活,弄得两个孩子要靠乞讨为生。

    天子骨血竟落如此下场,乾隆大怒,责令内务府出面,替善保讨回了房产,又安排他入私墅学习,名字也改成了和珅。而这段经历,让和珅成熟得很早,性格也变得坚毅和圆滑。习文练武的刻苦精神,远强于同龄的那些八旗子弟。

    更让人惊讶的是,成年之后和珅眉眼之中隐隐有乾隆的影子。虽没人敢明说,大家也都在心里认定了和珅与皇上之间的血缘关系。

    和珅十八岁被乾隆任命为内廷三等侍卫。这个任命,既有乾隆将和珅调到身边,可以时时教导的意思,但更多是爱屋及乌,完成小玉兰最后的遗愿而已。

    但让乾隆意外的是,和珅办事严谨但不失灵活,胸有城府却颇有远见。平时除了练武,就是结交京城的文人墨客,于诗词歌赋上展现出了过人天赋。看到和珅的不断成长,乾隆不得不感叹,他现在的皇子中,谁有和珅一半的本事,便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可惜和珅身上的秘密再无反转的可能。又想想,也许和珅真是个做官的材料,如果能成为国之柱臣,那无论哪个儿子接班,有和珅的辅佐,都可以让他放心了。

    念及此,乾隆索性给了和珅个管库大臣的小官,管理宫廷布库。和珅来到布库,一头扎进布堆里,重新归类分档,力求每笔进出清晰了然。另一方面,走访布商,了解织造工艺,了解储运环节,按现如今的话,就是规范了管理流程,把控采购环节,梳理了供应商,基本杜绝里面的贪腐行为。

    和珅的做法,在布库各级小吏看来,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没太放在心上。谁曾想,流程被规范后,他们再想从里面捞钱就难上加难。利益均沾的道理小吏们还是明白,就纷纷拿出银子行贿,没想到这和珅油盐不进,为这事还缉捕了几个行贿数额巨大的。见买通的法子不灵,他们就开始给和珅下绊子,买通都察院一个监察御史上书,以索贿之名弹劾和珅。

    谁想到,这弹劾的奏章上去,没有几天,都察院派了专人下来彻查,和珅把之前掌握的小吏们贪腐的证据一摆,撤职的撤职,发配的发配,参与的小吏没有一个善果。这下,布库上上下下才反应过来,怪不得和珅敢冒官场大不违,雷厉风行地整治,敢情是上头有人。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圆觉经》)